翻页   夜间
曼安小说网 > 去大明扶贫 > 第231章 浇几大瓢凉水
 
十月底,辽王就在吉祥城召开作战会议,准备定下经营西域大计。
早在会前,许多将领都嚷嚷道:
“先北后南,全面收复安西四镇。”
“乘胜追击,先取伊犁,再取碎叶。”
“……”
连续打了几次大胜仗后,不少明军将领又飘了起来特别是辽东军将领,大多是二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时。
开会的时候,有人甚至提出:“打到胡毡城,活捉帖木儿。”
辽王循声望去,喊出这么牛逼哄哄口号的竟然是指挥这次取得四打吉祥城战役胜利的前敌总指挥朱大能。
在朱大能的鼓噪下,其他将领又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得很。
辽王有些无语,冷静考虑一会儿后,开始一阵狂风暴雨式的批判:
“你们是不是刚打了一场胜仗,又不知道姓啥了?”
“朱大能,你看你这口号喊得,真是鼓舞人心,也鼓惑人心,比大坂城的狂风还厉害,是不是要把我们连人带车给刮没了?”
“你们不知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啊?我们拿什么先北后南战,收复安西四镇?”
“……”
辽王毫不客气地连续给大家浇了几大瓢凉水,好像都是乌拉泊的水,很凉。
他知道,朱大能是想效仿后世的左大帅收复新疆采取的战略。
但是,左大帅实施这一战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将大清的国力发挥到了极致,筹措了五千万两白银作为军费,在甘肃足足筹划准备了三年时间,这才敢抬棺出征。
在这三年时间里,左大帅在兰州建立了近代化兵工厂,造出了山炮和七连响击发式步枪,甚至从国外采购了双筒望远镜和加特林机枪,又从十万湘军精锐中简练了足足六万精兵,还在河西囤积了两千五百万斤的军粮。
没有这些准备,他左大帅哪怕有三头六臂,还真是送死人头去的。
接下来,辽王继续向大家头上浇凉水,好像刚从乌拉泊舀出来的,不要钱的似的:
“你们要好好认清现实,现在的大明朝堂,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从物质、军事上到心理上,对突然收复西域,都没有做好准备。现在经营西域,主要还是靠辽东军的兵力和军火。”
“为了支持我们收复故唐北庭旧地,太子不得不紧急调动了秦、晋、燕、肃四王五卫的兵力。”
“随着仗越打越大,皇帝担心我们孤军深入,甚至派出了京军中的六千骑兵精锐。朝廷兵力捉襟见肘,可见一斑。大明已经陷入无兵可调的困境。”
“比无兵可调更尴尬的是后勤物资保障。大明北伐蒙古,经营辽东,可以通过海运输送粮食,通过运河输送兵员。但是,经营西域只能靠民夫和士兵们的两条腿。”
“三万明军征战天山东段,至少需要十五、六万民夫保障,这相当于甘肃、陕西一带十五、六万户农民要破产。”
“如果战场转移到天山西段,估计要将二十万户以上的农民搞破产。强行对西域用兵,大明同样面临唐朝十室九空、经济崩溃的风险。”
辽王发现,自己穿越而来,后勤短板始终是制约明军兵力投送的最大瓶颈。
大明真的很穷,国力真不足以支撑出兵西域,即使出兵西域,收拾了相当弱小的察合台汗国,也难以和帖木儿汗国争锋。
后世之人批评老朱进取精神不足,没有恢复汉唐西域故地,实际上是错怪老朱了。
但幸运的是,河西土豆的丰收,大大缩短了明军运输距离,降低了路途上的消耗,随着缴获的三千头骆驼加入后勤队伍,后勤队伍自身消耗也会进一步降低。
再加上明军缴获了帖木儿军的大批羊群,及时宰杀、腌制一批伤残马肉,使得明军后勤保障始终没有出大的问题。
即使如此,从河西到迪化一线的数千里转运任务早已让河西两万兵力不敷使用,甚至是西安左护卫五千人马也在太子的高压下加入运送军粮的队伍。
随着前线明军的骤增,明军的后勤短板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来。
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辽王又问前来运送军粮的宋忠道:“宋指挥,你说一下,咱们现有囤积的粮草还能支持多久?”
宋忠答道:“只能勉强保障三万明军在迪化和庭州再坚守四个月。如果要出动三万人马收复安西四镇旧地,现在天气越来越恶劣,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根本不能保证明军两个月的粮草需求。”
辽王又问养余道:“养余,你是火枪参谋,你们的枪支弹药还有多少?”
养鱼道:“宋瑛和盛宣已经向我反应,他们配发的火枪膛线已经快磨没了,越来越没了准头。背嵬军的枪支弹药倒是够用,但是参照其他营的使用情况,目前辽东军的迅雷铳也好、掣电铳也好,枪管使用寿命在一千发以内,一些早期产品甚至只有六百发左右。背嵬营的枪管使用寿命也快到了。”
辽王又问戚祥道:“戚团长,炮兵军火怎么样?”
戚祥答道:“目前迫击炮损坏了六门,相当于少了两个排。关键是弹药没有多少了。张石指挥专门让张木头来了,说是随着浑河封冻,辽东枪炮弹药等军工生产也慢慢进入停滞状态,要想全面复产要等到明年四月以后。”

辽王这时说道:“换句话说,我们的军火完全靠万里之外的辽东输送,要想等新的军械送到达天山前线,估计要到明年七月。而这在此期间,明军的燧发枪报废一条,少一条,渐渐会失去最初的火力优势。”
辽王的话如同寒风扑面,让大家清醒了不少。朱大能等辽东将领也认识到,辽东用兵,军队向前进,土地长一寸;西域用兵,军队向前进,风险增三分……
辽王其实还有一层顾虑没有说,旷日持久的西域战事已经严重影响到辽东的发展。
张石前几天通过他的便宜儿子张木头委婉地提醒他:
“辽东因为支持经营西域,几乎将大部分工业力量和矿产资源都用在了军工生产上,已经严重影响了辽东五年计划的推进。”
“建州女真斡朵里、兀良哈二部因受董兴打击,投靠朝鲜,朝鲜甚至暗地派人深入长白山以北招抚海西女真诸部,朝鲜不得不防。”
辽王不得不整体上权衡利弊,不再纠结第三只靴子是否落地。
无论太子是否病逝,朝局如何动荡,辽东毕竟是自己的根基,实现辽东五年计划不仅关系到辽东的长远,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
当大家准备收拾家伙事儿,准备做好撤军准备的时候,辽王又说道:“以和平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为了给帖木儿最大的战略威慑,我们还是要和帖木儿干一仗,先战后和。”
辽王从毛教员那里抄来的军事辩证法一时搞得大家云里雾里,又像坐过山车。大家听不大明白,又不好反对。
辽王只好又耐心给大家解释一番他的战略意图:明军利用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打垮或打残帖木儿汗国军队在天山西脉一带的主力,逼迫帖木儿结下城下之盟,扶持西域亲明势力,为五到十年后全面收复安西四镇旧地埋下伏笔。
再过五到十年,等辽东强大了,他辽王还是要带领大家再痛殴帖木儿的。
根据这个目标,辽王为明军确定了北守南攻、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又把明军编成南北两路作战集团。
南路军由武定侯郭英和朱大能指挥,主要编有火真的骑兵第一团、张斧的骑兵第二团,京军骑兵改编而成的骑兵七团和骑兵第八团,郭骥的步兵第一团、盛宣的步兵第二团,一个战车营以及四个迫击炮排。
这一路共约一万三千人,是作战主力,主要负责经营南疆,相机攻取大唐龟兹和疏勒两镇故地。
北路军由辽王亲自指挥,主要编有背嵬军,谭广的骑兵第三团、薛台的骑兵第四团,袁容的骑兵第五团,仆固雄的骑兵第六团,宋瑛的步兵第三团、勃罗哥的步兵第四团,戚祥指挥的两个战车营和余下的炮兵,海兰察指挥的警卫连。
这一路也是共约一万三千人,作为偏师,负责防守北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