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曼安小说网 > 去大明扶贫 > 第334章 张石要下西洋
 
自从开春以来,辽王整顿旅顺船厂,搞了个造舰比赛后,各路工匠们都卯足了劲进行造舰运动。
按照辽王的交待,安陆侯吴杰这个监工头子每天就在各个船坞里巡视,也不多说废话,就在门口的小黑板上写下各个船坞的建造进度:
某某厂率先铺设好龙骨。
某某厂率先铺设好甲板。
某某厂率先组装好桅杆……
人都是要点脸面的,他这一拱火,那些平时摸鱼的老船匠们还真是如老牛一般,不待扬鞭自奋蹄。
到了七月,沈正率先交付一艘大型军舰,安陆侯吴杰赶紧将实际负责辽东军务的参谋长张石请来共同验收,最终确认沈正在造舰比赛中胜出,按辽王定下的规矩,由沈正正式接管全厂。
经过这一次公平公正的比赛,无论是船厂内第一派系应天帮,还是其他地方来的零散工匠,都对沈家心悦诚服起来。
张石这时已经建好了大伙房水库,沈阳中护卫的军务有俞靖在打理,军工生产也有蒯富兄弟督促。
他基本上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嘴角叼着个烟卷,悠闲得很。
到了旅顺船厂以后,张石一下子又被大家的造舰高潮所感染,也在金州卫逗留了几天,和吴杰共同筹划起北海舰队正式成军以及从海路杀入波斯湾,远征帖木儿汗国之事来。
他把辽东水师千吨级的大型舰只筛了一遍。
辽东现在除了原有的“广宁号”和“沈阳号”两艘大型主力战舰和三艘大型补给舰以外,已经通过造舰竞赛又生产了两艘广宁级的大型主力战舰,还有两艘大型马船、三艘大型补给舰等专门为远洋作战需要建造的特殊保障船只。
两艘马船可以装载两千匹战马,六艘大型补给舰再加上临时征调沈商一些商船,足以保障整个远征舰队三千人马的两年之需。
这不仅能够基本满足北海舰队成军条件,也足以承担远征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中坚任务。
但是,张石觉得还可以集中全船厂的人力在出发前再造一艘接近一千六百吨级排水量的巨舰战舰,这样抗台风的能力更强一些,携带的兵马、装备和给养也更充足一些。
一千六百吨级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五千多料的样子。
船厂的工匠们一听,也是信心百倍接下这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当然,这样一来,整个辽东也被张石给绑架了,更加忙碌起来,不得不再次以军工生产为中心。
随着一大批新舰要列装下水,吴杰忙着组织人手接收军舰,熟悉军舰操作。
一大批擅长操作大炮的陆军军官或熟悉海图的导航参谋被临时提拔为舰长,其中包括马云的儿子马欢。
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沈家商船船长也被征调入伍,帮忙操作保障船只。
受马三宝、王景宏和杨信这三个历史上牛逼航海家的启发,辽王认为太监适合海外长期漂泊生活,尤其是懂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的回回太监更适合对外交往。
因此他曾经特别交待吴杰,要注意在太监中选拔人才,并把辽王府最初收到的十来个太监全部送到天文研究所进行培训。
目前这些太监已经考核全部合格,都会利用先进的六分仪进行导航,大部分成为负责舰船导航的副舰长,也叫火长,王景宏和杨信甚至还成为舰长。
杭州的徐司马亲自带了一千人马到了辽东。
他原本是来送“盖州号”和“金州号”军舰回辽东的,同时准备接收一批专门以东南沿海城市命令的新军舰。
这一千人也暂时被吴杰毫不客气地借来用了。
徐司马因为有求于辽东,也只好装聋作哑。
考虑到舰队到达波斯湾后,将要进行登陆作战,张石把后世组织海训的经验搬到了金州湾,从沈阳中护卫又抽调了四营人马和一批参谋人员到金州海滩及周边各岛进行海训,并美其名曰为“海军陆战队”。
从此辽东军继步兵、车兵、骑兵和炮兵之后,又多了一个新兵种。
张石同时对抚顺兵工厂下达了紧急生产任务,要加班加点为远征军生产更多的火器弹药。
刚刚接收一批脚踏式缝纫机的沈阳织造局忙着为远征军生产军装。
七月以来,张石就基本上在抚顺兵工厂和金州湾之间两头跑,一手抓武器生产和试验调试,一手抓海训。
戚祥也被张石请到了金州,帮助舰载炮兵进行训练。
经过三年的系统培养,辽东炮兵现在越来越有专业水准了,正副炮长都基本掌握了开方问径和弹道测距等基本的射击方法,不用再靠竖个手指,目测距离,指导大炮射击了。
八月中秋节后,又到了沈家船队要例行下南洋,进行远洋贸易的日子,需要辽东水师南下护航。
刚好这时朝廷也来了旨意,要求辽海水师派出得力战舰前往应天,护送马六甲、苏木、三佛齐、亚齐、占城、安南等国使节归国,并视情调停诸国间的国界争端。
原来,近几年,马六甲海峡周围诸国、部落间相互攻伐,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有的是为了黄金,有的是为了土地,有的是为了宗教,有的是为了贸易。

总之,都是为了利益。
原三佛齐国王子拜里自从苏木岛逃到马来半岛后,靠着大明的支持,很快站稳了脚跟,建立了马六甲王国。
马六甲王国靠着贸易立国,迅速富了起来,又引起北方暹罗的眼红。暹罗每年都要向拜里勒索一笔金子,不给就打。
拜里打不过暹罗,又杀回海峡对岸,强占了亚齐国和苏木国王一大片土地。
苏木岛盛产黄金,所以也叫金洲,各种族、民族、部落、宗教、王国林立,相互争夺仇杀,也最为激烈。
就连三千海外华人也在黄金岛原三佛齐国故都巨港,成立一个新的三佛齐国,专门从事香料生意,很快又引起其他势力的眼馋,招来兵灾。
占城国和被称之为安南国的大越国争霸失利后,大批占城人逃亡到金洲及其周围岛屿谋生,其中不少人加入了陈祖义的海盗集团,使之如虎添翼。
兵强马壮的陈祖义迅速吞并了巨港北边的渤林国,进而胁迫新三佛齐国让出巨港。
只是东边的爪哇国也在觊觎巨港,和陈祖义不相上下,新三佛齐国才得以暂时苟延残喘。
再到后来,东莞伯何荣谋反失败后,其弟何迪带领两千多部众和家眷,从广东逃到了南洋一带,占领了好几个海岛,和陈祖义遥相呼应,劫掠往来商船,甚至屡屡威胁南洋诸国,把南洋搞得更加乌烟瘴气。
新三佛齐国王梁道明眼见国将不国,赶快派人到了应天,找老朱主持公道。
梁道明一行动,南洋诸国纷纷派出使节渡海北上,跑到应天上访,有的请大明皇帝制止侵伐,有的请上国仲裁国界,有的请大明水师清剿海盗……
应天城的老朱年事已高,听南洋各国使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有些时空错乱、神经错乱、思维错乱。
他本不想管这些南洋小国的那些家长里短,但人家大老远来了,又不能不管,最后只好把球踢到辽东。
老朱甩锅的理由很充分,辽海水师和辽东商船屡次下南洋,与南洋诸国最熟悉,还是让辽王视情决定。
马六甲出使大明的是国王拜里本人,在知道了大明的态度后,也随传旨的钦差到了金州,表面上说是要当面感谢安陆侯吴杰当年的襄助建国之恩。
可是他和吴杰酒足饭饱之后,也露出了野心,想向吴杰借兵北却暹罗,西灭亚齐、东灭爪哇……
如果可能的话,再收复旧都巨港,全面占领三佛齐国旧地,这样就更完美了。
吴杰和张石商量一番后,觉得大家是各打各的算盘,就要考虑其中的风险和利益了,也没有盲目答应拜里的要求。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