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曼安小说网 > 去大明扶贫 > 第349章 收钱想灿烂一把
 
在张石从海路远征帖木儿帝国的时候,穿越成新王朱守谦的收钱也在筹划从陆路狠狠捅帖木儿一刀,想灿烂一把。
根据夜不收的情报,帖木儿这两年正忙于在西线和回教兄弟们争当老大,东线军务交给了沙哈鲁。
沙哈鲁现在手下只有三万蒙古骑兵,参照上次一比三十的战损比,新王出动两营人马都能摆平。
至于那些新征的其他部落新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虽然也有一些火铳,那战斗力可是渣渣,忠诚度也很让人怀疑,能不打沙哈鲁的黑枪就不错了……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辽王忙着在沈阳过春节,张石在南洋过了个洋年。
刚刚之国不到一年的新王朱守谦,就以报复帖木儿汗国刺杀大明亲王,顺便收复汉唐故地为名,正式向朝廷上表请求远征帖木儿帝国。
与此同时,他又派天山卫指挥使、定远伯郭骥等人回辽东请求军火援助。
他也是两手准备。
当朝廷收到新王的奏请后,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的便宜老爹、大明第一大都督朱文正复活了哩!
老朱此时已经接到辽东从海路派出大军远征帖木儿汗国的事后报告,不由感叹一声:生子当如植,为将当如铁柱!
铁柱是朱守谦的乳名,老朱对这位唯一的侄孙一直疼爱有加。
三天后,朝廷连续下文,要求陕西行都司指挥同知黄湜负责从河西和河湟一带筹集二十万石军粮,转运到迪化城;西域都司指挥使宋晟负责将军粮从迪化城转运到前线,全力支持新王从陆路远征帖木儿帝国。
老朱同时也要求新王,收复碎叶、疏勒和于阗故地即可,不可贪功冒进。
久经战阵的他知道,此次明军远征,后勤保障仍然是大明的软肋,必不能长久。
四月,朝廷的批文还在路上,新王就命令宋瑛率领迪化卫主力进抵西海城,磨刀霍霍,做好出击准备。
为了做好这次大军远征的后勤保障工作,新王令宋晟移驻吉祥城,准备好一万头骆驼和五百辆大车,负责向前线输送粮草,又令忠顺郡王安克帖木儿和忠义郡王仆固义各招募三千义军从征,向吉祥城集结,听从宋晟调度。
只是龟兹卫指挥使宋琥有点郁闷,因为新王强调先北后南战略,他收到的命令是守好龟兹和姑墨城,不得擅动。
七月,郭骥带领的辽东人马和军火还在返回庭州的路上,新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宋瑛带领迪化卫主力作为先锋从西海城先行出发,收复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西段,曾经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碎叶镇辖地。
因为天山山脉在西半段突然像鱼尾一样开了个叉,一南一北分出两大山脉,向西阻挡住了来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形成了丰沛的雨水,向北又挡住了寒流的侵袭,形成了远比鱼尾外更为温暖宜人的气候。
坐落在天山鱼尾中的伊犁河谷也因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历史上吸引了塞人、月氏、乌孙、匈奴、突厥、契丹等诸多游牧民族走马灯似地在此繁衍生息。
中原王朝曾以汉唐之盛,更以雄迈古今的雄心和战略眼光,先后在这里筑造了楚城和碎叶城,使之成为华夏版图最西部的楚河汉界。
中原政权只要控制了这里,不仅能扼制住西方各种游牧和宗教势力向东扩张的迅猛势头,还能牢牢控制丝绸之路和中亚贸易的财富密码,为中原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攻灭西辽,占领伊犁河谷之后,感叹这里美丽富饶、气候宜人,称之为“向阳地”,并将这里分封给其儿子察合台。
随后建立的察合台汗国正是靠着向阳地的牧场和战马资源,一度东和大元争霸,西和伊儿汗国争雄,也曾经在中亚历史上小灿烂了一把。
辽王曾对新王讲,其实在真正的明朝,帝国的雄心仅仅定在哈密,有时候甚至退缩到了嘉峪关。
这不仅仅是因为大明国力的限制,更是因为左右朝政的文官集团在整体上缺乏战略眼光,老在拖君王的后腿。
直到满清入关后,重新拾取汉唐旧河山,取名为新疆,并以独特的战略眼光,把新疆的统治中心直接放到伊犁河谷,这才奠定后世新疆版图的基本盘。
哪怕满清到了行将灭亡之际,丢掉了自己的龙兴之地,仍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保住了伊犁内河谷。
如果让号称变法流血第一人的谭英雄或民主先驱的孙大炮上台,华夏估计不是丢了新疆,就是整个东北。
如果做人不是太双标的话,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满清无疑有大功于华夏!
然而,后世习惯于打嘴炮的喷子杠精,从狭隘的民族身份出发,动辄攻击满清得国不正,甚至连带为大清开疆拓土的岳飞后裔岳中琪、宁王朱权的后裔朱同保、袁崇焕的后人富明阿也被骂为汉奸。要出卖新疆、出卖东北的某些汉人领袖反而被捧得老高老高。
殊不知正是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接力经营西域,包括汉人、女真、锡伯、索伦在内的各族勇士勠力同心,才使得华夏在伊犁河谷再次拥有一席之地,让后人能够不用带护照就可以去看那美丽的那拉提和昭苏草原。

所以,辽王尽管觉得收钱的准备工作还是有些仓促,但还是大力支持收钱远征帖木儿帝国。
收钱王子后世本来就是东北的满人,又长期生活在西域,对西域充满了感情。
穿越后,他经常听到辽王讲些满清皇帝接力经营西域的故事,血液中的尚武基因渐渐被激活。
他现在一心想收复全部伊犁河谷,并依照辽东军旗的样式设计了西域军旗,只是将两把刀换成了一只雪豹。
但是,新王并不是职业军人出身,既不象张石那样有谋略,准备也没有张石充分,特别是不会像张石那样擅长制定各种行动预案,特别是侦查好进军路线。
因此,这次西征从一开始并不顺利。
七月底,宋瑛率领迪化卫主力抵达辽王上次与马黑麻交战的石漆河,也就是后世的精河,分出一营步兵占领向阳湖也就是蒙古人口中的艾比淖尔以北的阿拉山口,防止帖木儿军从背后偷袭明军。
其他人马在精河架设桥梁,修建兵站,接应粮草。
由于北天山余脉博罗科努山的阻挡,后世的独库公路这时还没有开发出来,明军只能先沿科古琴山东侧谷地向西北方向前进,再向南经过赛里木湖,翻越科古琴山,最后杀入伊犁河谷。
这是汉唐时商人们常走的丝绸之路旧道,西域皮毛货物由此进入中原,因此也叫皮毛道。
后来成吉思汗经此路征讨西辽,又加以拓宽、加固。半年前,几名夜不收从阿里麻还发回情报说,路况还是不错的。
因此,宋瑛没有派出精干小分队提前侦查行军路线,更没有探索新的进军通道。
这为明军后面的进军带来很大的麻烦。
到了八月八日,宋瑛没走多远,就遇到五百帖木儿步兵的阻击。
为了防范明军的进攻,这股敌军精心挑选了一处险要的地段,居高临下修了一个小城堡,上面还部署了四门两千斤大炮,守住山谷,让宋瑛的先锋部队寸步难行。
五日后,直到新王带领天山卫大队人马前来增援,用山炮开路,明军才得以攻占此处隘口,沿着科古琴山东侧谷地继续西进。
然而,沙哈鲁布置的工事又何止一处?
科古琴山东侧山谷并不长,不到两百里,但凡是险要之处,他总会部署少则一、两百,多则四、五百的步兵据险扼守。
这不仅迟滞了明军的行军速度,也加快了明军粮草和山炮炮弹的消耗速度。
八月十六日,郭骥和勃罗哥带领四营辽东军从后面赶上来,担任了开路先锋,改变了战法,战局才迅速有了改观。
其实帖木儿大炮还比较原始,只是听着吓人,准头并不好,反应慢不说,杀伤力也不是太大。
郭骥从辽东军中挑选步、骑、炮各一连人马担任开路先锋。骑兵连负责侦查沿途火力、地形,遇到敌军防守的关隘,一律置之不理,不管不顾地向前冲,吸引沿途火力点暴露,由随后赶到的明军步兵和炮兵逐个点名消灭。
这样一来,明军总算加快了不少行军速度。
八月二十日,明军顺利到达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新王在此留下一营车兵,建立物资中转站。主力进行休整,先锋部队开始打通号称天堑的果子沟。
赛里木湖以南,是长达六十里的山谷,因穿行在高山狭谷之间,道路不仅蜿蜒曲折,而且狭窄险峻,只是因为两边果树密布,盛产各种水果,故称为“果子沟”。
成吉思汗西征时曾经在此修路架桥四十八座,交通倒是十分便利。但因沙哈鲁前不久派人毁坏了全部桥梁,又设置了大量路障,明军只能一边架桥,一边行军,还得提防敌军的冷枪冷箭。
郭骥再次主动请缨,担任开路先锋。这时辽东步兵连向前侦查,骑兵连下马清障,后面的工匠和士兵们再上前伐木修路架桥。
正当明军快要走出果子沟时,再次遇到小股敌军的激烈抵抗,损失三十多人。
沙哈鲁竟然派人在峡谷两旁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一系列工事,利用山洞囤积了少量士兵和大量粮草、弹药。别说开枪射箭,光是居高临下扔石头就能砸死不少明军。
峡谷底端的明军步兵很难发现两侧的敌人,迫击炮弹也掷不到山洞里,山炮一时又调不上来,困在山谷好几天都束手无策。
郭骥只好提前拿出两样秘密武器。
他先用望远镜观察两边敌人位置和数量,再让警卫排用“八一”步枪掩护步兵在枪弩的辅助下,攀上两边悬崖峭壁,往山洞里扔手榴弹,这才得以逐洞消灭守军。
收钱不得不在心里暗骂,这沙哈鲁难道也是穿越来的吗?这么难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